top of page

​從資訊知識----談知識付費的興起

過量知識需求造成焦慮

       自二十世紀末至今,網際網路已經不再是什麼新鮮名詞,而是已滲透現代人的日常,個體思維的建構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龐大的網路資訊,能接觸到的資訊總量急速提升,走向知識殿堂的門檻幾乎被弭平,眾人的起跑點因而愈加相近,內化「資訊」爲「知識」的能力便成為個體競爭力的差異所在。

        在這樣高度競爭的壓力下,許多人強迫自己接收過量資訊,因而渴望有更高效率的學習方式,付出最少的時間成本換取最精華的知識內涵,這種急切的狀態被稱為「知識焦慮」,也讓這類型的人成為知識付費的需求者。

守門人與知識變現

        知識付費的出現是為了解決需求者沒有時間或能力篩選過量資訊的現象。著名案例之一為中國媒體人羅振宇創辦「羅輯思維」公司,推出付費音頻「得到」APP,宣傳詞十分直觀及貼切:「『得到』,為你提供最省時間的高效知識服務。知識大咖⋯⋯等集體入駐,為你量身打造大咖專欄。」

        案例中呈現出知識產出者的角色類似於「守門人」,面對排山倒海的資訊能夠做到去蕪存菁、進行系統性的彙整,轉化為某一領域的「知識」後,傳播給需求者以換取報酬。而需求者在市場中挑選適合自己的產出者,透過付費訂閱吸收知識轉化的成果,若他們信任守門人的製作內容,認為支付金錢可節省時間及學習成本,知識付費的產業就能隨之建構,具有商業價值的自然就是那些被製作出來的「知識」。

知識付費是一種服務

        羅輯思維聯合創始人兼執行長李天田在天下雜誌採訪中表示:「用戶要的不是你(產出者)厲害,而是他可以用。從作者厲害,變成用戶厲害,為用戶賦能,才是知識服務。」產出者的著墨點在於持續觀察訂閱戶對於內容及接收模式的喜好,透過不斷修正成果,養成更多訂閱者的使用習慣,服務或客製化的傾向十分明顯。

        羅振宇則表示作為知識的服務者,不講求「高」、「深」,而應注重於「專」。因爲服務者揣摩用戶對於知識的需求後,提供相應的內容作為用戶進入某一領域的工具,知識本身的追求取決於付費者,轉化資訊為知識對服務者來說並不是目的,而是留住付費者的手段。

知識傳達方式的整合

        知識付費相對於傳統知識傳達方式(教育、媒體、出版)是新興的模式。創立「在行」與「分答」知識技能共享平台的嵇曉華認為知識付費整合了三個傳統的知識傳達領域,因為知識付費模式相對教育容易親近、較出版快速、比媒體更在乎付費者的需求,填補了知識傳達領域讓使用者感到空缺的那一部分

        「在行」比起前面提過的「得到」更具有客製化的特性,用戶透過「在行」平台,媒合能夠為自己提供策略、解答或服務的專家,直接進行需求表達和協調,象徵著傳統領域中難以處理的個人化需求,正在被知識付費的服務一一化解。

bottom of page